什么是珠光体?珠光体金相显微组织图

珠光体是铁碳合金中国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什么是珠光体?珠光体金相显微组织图

珠光体是铁碳合金中国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珠光体的片间距离取决于奥氏体分解时的过冷度。过冷度越大,所形成的珠光体片间距离越小。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片层较厚,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400倍以上可分辨出平行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称为粗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在650~600℃形成的珠光体金相显微镜放大500 倍,从珠光体渗碳体上仅看到一条黑线,只有放大1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索氏体。在600~550℃形成的珠光体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不能分辨珠光体片层,仅看到黑色的球团状组织,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放大10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屈氏体。

珠光体的形态

珠光体 pearlite
经2-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后,在不同放大倍数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不同特征的珠光体组织.当放大倍数较高时可以清晰地看到珠光体中平行排列分布的宽条铁素体和窄条渗碳体;当放大倍数较低时,珠光体中的渗碳体只能看到一条黑线;而当放大倍数继续降低或珠光体变细时,珠光体的层片状结构就不能分辨了,此时珠光体呈黑色的一团。

d788d43f8794a4c2b697d1770df41bd5ad6e3931.jpg


图为光学显微镜200倍下薄壁铸件基体.经3%硝酸酒精溶液浸蚀.可见磷共晶体,片状石墨,珠光体及少量铁素体

其形态为铁素体薄层和渗碳体薄层交替叠压的层状复相物,也称片状珠光体。用符号P表示,含碳量ωc=0.77%。在珠光体中铁素体占88%,渗碳体占12%,由于铁素体的数量大大多于渗碳体,所以铁素体层片要比渗碳体厚得多.在球化退火条件下,珠光体中的渗碳体也可呈粒状,这样的珠光体称为粒状珠光体。


珠光体的分类

奥氏体化温度、转变前奥氏体晶粒大小,只影响珠光体团的大小,对片层间距无影响。片状珠光体根据片间距的大小不同,可以分成珠光体、索氏体、托氏体三类。

一般所谓的片状珠光体是指在A1~650℃温度范围内形成的,在光学显微镜下能明显分辨出铁素体渗碳体层片状组织形态的珠光体,其片间距大约为150~450nm。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够明显分辨出片层的珠光体,其片间距约为150~450nm。

在650~600℃温度范围内形成的珠光体,其片间距较小,约为80~150n m,只有在高倍的光学显微镜下(放大800~1500倍时)才能分辨出铁素体渗碳体的片层形态,这种片状珠光体称为索氏体。片间距为80~150nm时,称为索氏体,其片层在光学显微镜下难以分辨。

在600~550℃温度范围内形成的珠光体,其片间距极细,约为30~80nm,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无法分辨其层片状特征,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区分,这种极细的珠光体称为屈氏体。[5]  在更低的温度下形成片间距为30~80nm的珠光体称为托氏体,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片层结构。

渗碳体颗粒状存在于铁素体基体上时称为粒状珠光体。粒状珠光体可以通过不均匀的奥氏体缓慢冷却时分解而得,也可以通过其他热处理方法获得。

屈氏体和索氏体区别

  • 其形态为铁素体薄层和渗碳体薄层交替重叠的层状复相物,根据片层间距分为屈氏体和索氏体。
  • 在400倍光学显微镜下可以分辨的(片层间距为0.25~1.9μm),称为珠光体。
  • 在电镜下才可以分辨(片层间距为30~80nm)的称为屈氏体(托氏体也译做屈氏体)。
  • 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索氏体。
  • 三者总称为珠光体。
  • 形成珠光体、屈氏体、索氏体的原因
    1)片层间距随转变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2)片层间距的倒数与过冷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3)片层间距的细小程度受可能获得的驱动力限制。

珠光体主要性能

珠光体的性能介于铁素体渗碳体之间,强韧性较好。其抗拉强度为750 ~900MPa,180 ~280HBS,伸长率为20 ~25%,冲击功为24 ~32J。力学性能介于铁素体渗碳体之间,强度较高,硬度适中,塑性和韧性较好σb=770MPa,180HBS,δ=20%~35%,AKU=24~32J)。
珠光体的综合力学性能比单独的铁素体渗碳体都好。

 珠光体的机械性能介于铁素体渗碳体之间,强度、硬度适中,并不脆,这是因为珠光体中的渗碳体量比铁素体量少得多的缘故。
 

版权属于:景通仪器 - 国内领先的显微镜显微数字成像解决方案供应商
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
本文地址:http://www.sipmv.com/support/faq/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