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显微镜的发展历史——十六世纪的显微科学
光学显微镜的发展历史系列:
在3000多年以前,欧洲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沿岸的贝鲁斯河边第一次制成了人造玻璃。大约在4世纪,罗马人开始把玻璃应用在门窗上。到1291年,意大利的玻璃制造技术已经非常发达,而玻璃是制造显微镜的基本材料。早在公元前,中国人民就发展出了透镜制造技术,当时的材料是水晶。13世纪,著名的马可波罗将中国的眼镜传入欧洲,欧洲人学会了磨制眼镜的技术。当时,玻璃制造业已经很发达,欧洲人用廉价的玻璃来磨制眼镜,使眼镜成为了一种相对廉价的商品。眼镜制造业兴盛起来,那时戴眼镜的人大都是富翁,他们的年纪多半很大,所以他们需要老花镜,也就是凸透镜。人们很快发现,凸透镜可以产生物体的放大影像。于是,一些人开始使用凸透镜来观察细小的物体,凸透镜在科学研究中开始发挥它巨大的作用。凸透镜因其具有放大功能而被叫做放大镜,多透镜的复式显微镜发明后又称单式显微镜,意思是只有一个透镜的显微镜。单式显微镜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它的焦距与透镜直径成正比,而焦距又与放大倍数成反比。也就是说,焦距越短,放大倍数越大,而透镜直径又越小。如果放大倍数是100倍,透镜的焦距为0.25毫米,透镜直径大约为0.33毫米。这个比大头针头还小的透镜在当时根本制造不出来。因为这个缘故,当时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最多不过25倍。众所周知,体积较大的一些纤毛虫的长度也不过0.1毫米,放大25倍后也才2.5毫米大,而它内部的细微结构就根本看不清了。因此,为了观察更多的细微物体,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更好的放大工具。
1595年,荷兰的著名磨镜师詹森(Janssen)发明了第一个简陋的复式显微镜(如图,其真品已经遗失)。这个显微镜是由三个镜筒连接而成,其中中间的镜筒较粗,是手握的地方,另外两个镜筒分别插入它的两端,可以自由伸缩,从而达到聚焦的目的。镜头有两个,都是凸透镜,分别固定在镜筒的两端。物镜是一个只有一个凸面的单凸透镜,目镜是一个有两个凸面的双凸透镜。当这个显微镜的两个活动镜筒完全收拢时,它的放大倍数是3倍;当两个活动镜筒完全伸出时,它的放大倍数是10倍(其实这也是最早的变焦镜头)。
第一个复式显微镜:
关于复式显微镜的发明过程,一种说法是Janssen在他父亲Hans的帮助下完成的;另一种说法较为有趣:詹森有两个淘气的儿子,一天,他们溜进爸爸的作坊里玩耍,哥哥顺手拿起了两个镜片放到铜管的两端,发现通过这个铜管看书时书上的字大得显吓人,詹森知道后很高,让他们帮助他制成了世界上的第一架复式显微镜。